欢迎来到凌源市中心医院官网!凌源市中心医院是本地区三级综合医院,是凌源地区医疗、急救、科教及医护培训中心

急救电话:120

搜索
确认
取消
凌源市中心医院

凌源市中心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百科

健康百科

健康百科导航
心梗拨打120,胸痛中心快救命 ——我院胸痛中心开展“1120中国心梗救治日”公益宣教活动 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寓意有两个,一是:“有胸痛,我要拨打120”;二是:“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今年“心梗救治日”的主题是“心梗拨打120,胸痛中心快救命”。 在“中国心梗救治日”来临之际,凌源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组织开展了公益宣教活动,号召人们牢记两个120,旨在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塞的规范化救治流程,降低心梗病死率及致残率。 2021年11月19日上午,心内科三个病区、急诊科、120急救中心、导管室等胸痛中心团队的医护人员,在市政府广场前设置展台、悬挂宣传条幅、海报、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免费为群众测血压、义诊、咨询、发放宣传资料,普及急性胸痛相关知识,使公众认识急性心梗,了解急性心梗的危害,树立“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理念,从而使人们能够早期识别心梗,及时拨打120,让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对于急性胸痛患者来说,早识别、早呼救、早确诊、早救治十分关键,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延误,都会影响救治效果。因此,凌源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自2018年成立以来,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全天24小时紧急救治绿色通道,并不断优化急性心梗的救治流程,有效缩短急性心梗的救治时间,同时不断向公众普及胸痛知识,提高防范意识。这一跨学科、跨医疗机构的急救服务模式在死亡线前挽救了无数生命,大幅降低了死亡率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未来我院将继续致力于胸痛中心建设,努力构建更加快速、高效的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如何识别心梗的症状     心梗的常见症状:我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梗发生,但仅3.5万获得了及时规范救治,95%的心梗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救治。当以下8个部位出现不适时,都应考虑到心梗的可能。 1.心前区 突发性、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恶心、憋闷感或濒死感等,就要考虑急性心梗。 2.胸骨后 有明显的胸部紧迫感,像块大石头压在胸口,疼痛可能放射到肩部及前臂,可伴有冷汗、头晕等。 3.上腹痛 一些胃肠道症状,如感觉持续加重的“胃痛”、饱胀、恶心、呕 吐,特别是活动量增加时反复出现,也预示心梗发作。 4.牙痛、下颌痛 一累就牙痛、一生气就牙痛,或是劳累、激动后牙痛加 剧,都可能是心梗前兆。这种痛往往累及多颗牙齿,可伴有冷汗、肩痛等,女性更常见。 5.左肩、左腋下疼痛 左肩、左手臂内侧出现钝痛,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如果伴有胸闷、气紧,更要警惕心梗。 6.后背痛 常常是今天后背痛,第二天改成了下巴痛:或是今天痛,第二天又不痛了。出现这种疼痛转移的现象,也要提防心梗。 7.嗓子痛、脖子痛 咽喉堵塞感、颈部紧缩感,可伴有呼吸不畅、大汗淋漓等症状,如果没有哮喘或上呼吸道感染,就要考虑心梗。 8.头痛 心梗有时会以神经症状为首发表现,患者会有头晕头痛、肢体瘫痪,或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类似中风的表现,老年人常见。 心梗的典型症状: 1、胸痛胸闷+大汗 胸痛和大汗,是急性心梗病人最典型症状。多在人休息、安静的时候突然发生,疼痛常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范围至少一个巴掌大小。 这种胸痛、胸闷常被描述为绞痛、压榨痛、紧缩感。像胸口放了块大石、或用胶带缠了几圈。还常伴有莫名的恐惧、焦虑感。 2、持续时间较长 除非发生心脏骤停,其实大部分急性心梗并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发病后立刻昏倒。 现实中急性心梗的胸痛症状,一般超过15分钟甚至数小时以上且不会自行缓解,服用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也无效。 3、可能存在诱因 20%以上急性心梗发作前存在诱因,比如过度运动和劳累、吃得太饱、大量吸烟/饮酒、情绪激动、气温骤变不注意保暖、用力排便等等。 怀疑心梗发作该如何急救? 1、就地休息 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让病人平卧休息,不要让病人有过多活动;这是减轻心脏负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舌下含服急救药品硝酸甘油或者速效救心丸 二者有增加心脏供血、缓解疼痛的作用。注意是舌下含服,不是吞服。舌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品含化以后可以迅速入血发挥作用。此外,特别提醒大家的是,血压偏低尤其是低于90/60mmHg的患者,不能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进行急救,因为硝酸甘油有扩管降压作用,它有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下降,从而影响到各个脏器包括心脏的供血。这时可以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者麝香保心丸等药物,对血压影响较小。十五分钟不能缓解,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3、吸氧 家里或附近有制氧机、氧气袋的,可以给患者吸氧,它可以改善患者心脏缺氧情况。 4、有条件者,给患者测血压+心率 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可以给患者测量 压和心率,了解基本生命体征,这对后续治疗有指导作用。 5、家属或周围的人帮忙呼叫120急救电话 这是保证尽快就诊和安全性的有效方法。车上有医护人员,有心电监护,有各种急  救药品、急救设备以及心电图机和心梗三项快速检测,同时各种信息及时发到医疗机构,医生分析病情,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导管室的准备,等待患者到院及时实施急救。 6、阿司匹林嚼服 急性心梗发作,可嚼服300mg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抑制病变进展。但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一种引起剧烈胸痛的凶险疾病“主动脉夹层”,这个疾病引起的胸背部疼痛往往表现为撕裂样疼痛,是主动脉血管壁撕裂所致,是不可以服用阿司匹林的,否则会加重病情。因此,对于不确定心梗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要很谨慎。 7.心肺复苏 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联合国糖尿病日: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2021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希望通过“联合国糖尿病日”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和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静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四、糖尿病的预防 1、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2、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五、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1、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2.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4.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六、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基本要素 1、健康饮食; 2、适量运动; 3、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4、血糖自我监测; 5、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治疗)。
主食并非肥胖诱因       有人认为,主食是肥胖的“元凶”。其实不然。肥胖的“元凶”是能量过剩。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没有最好的食物,只有合理的选择。食物种类万千,营养特点各异,注重多样化、均衡化是选择食物的“金标准”。     吃米好还是吃面好?其实,米、面在食物类别中属于谷类,从营养价值来看,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营养学称为“糖类”,但以多糖为主。谷类、薯类、杂豆等统称为“主食”,是中国人每日能量的主要来源,约占总能量的一半,亦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在能量充足的情况下,蛋白质、微量元素等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主食不能不吃。精加工后的米、面,从营养素含量上来说几乎没有差异。所以,吃米还是吃面,完全可以根据饮食习惯和个人喜好来决定。     减肥的原理是让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减肥时,蛋白质、水分、微量元素必须充足,以此保证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命。另外,两种产热营养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以适量减少,但仍要满足最基本的能量需求。     主食除了富含碳水化合物外,人类每日所需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蛋白质,一半的来源都是主食。粮谷类在精制加工过程中,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遭受了重大破坏和损耗。因此,粮谷类食物不能过分加工,日常饮食中,一定要做到“粗细搭配”,粗粮(未精制加工的全谷物、杂豆类、薯类)要占到主食总量的1/3到1/2。     人一天吃进去的食物,如果以重量来衡量,蔬菜是最多的,大约为1斤左右,但蔬菜热量低、体积大,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钙、钾)、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深色蔬菜应占到蔬菜总摄入量的1/2以上。深色蔬菜包含深绿色蔬菜(西蓝花、菠菜、油菜、芹菜叶、韭菜等)、橘红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红辣椒等)、紫色蔬菜(红苋菜、紫甘蓝等)。深色蔬菜中β—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和植物化学物(花青素、番茄红素等)的含量要高于浅色蔬菜。     水果的特点是水分丰富、味道甜美、可直接食用。直接食用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中的维生素C。但水果中的糖以单糖为主,如葡萄糖、果糖等,过量食用会影响血糖和血脂,健康人每日200—350克为宜。     植物化学物在预防人类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抑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类黄酮属于其中的多酚类家族,有较强的抗氧化、抑制微生物生长、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类黄酮物质是蔬菜、水果中重要的功能成分之一。我国学者将常见蔬菜、水果中的类黄酮类物质进行了测定,发现常见蔬菜中类黄酮类物质含量较多的为:洋葱、芹菜、西芹、藕、豆角、油豆角、红甜菜、甜椒、苦瓜;常见水果中类黄酮类物质含量较多的为:石榴、山楂、红提、草莓、巨峰葡萄、芒果、猕猴桃、龙眼、冬枣、布朗。     蔬菜、水果中营养素较多,多样化选择是保证营养素均衡摄入的前提。  石  劢  
吃低钠盐可显著减少脑卒中发生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教授与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联合研究发现,中国人只要在做饭时,将厨房里的普通食盐换成低钠盐,就可以显著降低罹患脑卒中、心脏病和全因死亡风险。   这项低钠盐与脑卒中研究在我国河北省、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和陕西省的600个村庄开展,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牵头,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山西省长治医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完成。研究共纳入21000名有脑卒中史或年龄大于60岁且血压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给随机进入干预组的研究对象免费发放了足够的低钠盐,满足所有家庭烹饪和腌制食物的需求。随机进入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则继续使用普通食盐。   专家介绍,低钠盐含有大约75%的氯化钠和25%的氯化钾,是一种低钠高钾的食盐代替品。由于高钠和低钾摄入都与血压升高以及发生脑卒中、心脏病的风险相关,低钠盐可以同时发挥减钠降压和增钾降压的“双重降压”作用。   在平均近5年的随访中,有大约3000人新发脑卒中。与吃普通盐的对照组相比,使用低钠盐的干预组研究对象的脑卒中风险降低了14%,总心血管事件风险(合并脑卒中及心脏病发作)降低了13%,过早死亡的风险降低了12%。   该研究结果表明,低钠盐不仅是有效的,也是安全的。我国应出台相关政策,大力鼓励生产和销售低钠盐。消费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应考虑使用低钠盐来代替普通食盐进行烹饪、调味和腌制食物。 摘自《健康报》
 这些药 正在让你的骨头变脆 一般而言,骨质疏松好发于女性,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这是因为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可导致骨质疏松。另外,由于内分泌原因造成的钙摄入下降也是造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甲状旁腺素的含量增加,也可以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有些人长期缺钙、营养不良、不活动等原因,也可造成骨质疏松。但是,由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即药源性骨质疏松,很多人未必了解。   今天,就帮大家揪出那些会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药源性骨质疏松的最常见原因。地塞米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是导致骨质疏松最常见的药物,这些药物能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及增加钙、磷排泄从而减少蛋白质和黏多糖的合成,使骨基质的形成发生障碍。该类药能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及骨质的生成,可使骨小梁和成骨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骨质疏松,多见于儿童、绝经妇女及老人,严重者可发生自发性骨折。故需长期应用激素者,同时应给予补骨药和钙片,以及抗骨质疏松药。   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如果出现难以解释、逐渐加重的腰背痛、关节痛或关节活动受限,且与气候无关,应考虑发生了骨质疏松。这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逐步减量、停用激素,或改用其他药物。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有协同作用,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但过量用甲状腺激素会造成人体内的钙磷失衡,引起骨骼脱钙、骨吸收增加,进而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应遵医嘱适量使用甲状腺激素,千万不可因过度用药而致药源性骨质疏松,得不偿失。   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时更应关注骨质疏松的潜在危险,建议咨询医生后联合补充钙和维生素D。   肝素   使用肝素,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超过4个月的患者,就有可能发生骨质疏松,或是自发性骨折。肝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常发生在脊柱和肋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骨胶原溶解、使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加速骨吸收、抑制骨形成等有关。低分子肝素引起骨质疏松的风险低于普通肝素。   预防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大剂量、长时间地应用肝素。   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癫痫药需长期服用,可促进维生素D的降解,使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减少,从而导致低钙血症。而低钙血症可使患者的骨容量减少10%~30%,进而可出现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因此,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应在用药的3~4个月后,开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利尿剂   速尿、双克等利尿剂,为老年人常用的利尿药、降压药和心脏病药。长期服用后,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体液失衡、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低血钙等,可致骨质疏松症,如果摔倒,极易骨折。   质子泵抑制剂(制酸护胃药)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发布警告称,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常用的奥美拉唑,可能会增加髋骨、腕骨及脊柱骨折的风险。所观察到的风险大多数存在于 50 岁以上的患者以及 PPI服用剂量较高或用药史超过1年的患者。所以,我们居家常备的护胃药也不能随意长期服用。   抗肿瘤药   许多抗肿瘤药可对骨骼系统产生影响,如甲氨蝶呤通过减少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生成引起骨质疏松,长期大剂量应用甚至导致甲氨蝶呤骨病(骨痛、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环磷酰胺可引起成骨细胞损伤造成骨发育不全,并影响骨代谢;阿霉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使骨髓质和骨皮质的厚度下降。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尤其是活性维生素D,可以预防抗肿瘤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 邬时民  摘自《人民网》
疼痛科:消除疼痛  乐享人生     各位初次接触疼痛科时都会好奇,咦,疼痛科?疼痛科是干啥的呢?自从我从事疼痛科工作后,经常都会碰见有人这么问起我。况且这都是我们身边朝夕相处的同事,他们对疼痛科都不甚了解,那普通大众非医务工作者对疼痛科的了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下面就讲讲疼痛科的发展、诊疗范围及常用治疗方法。     疼痛学科是一门新的医学边缘科学,疼痛性疾病是多学科病症,疼痛的研究与治疗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不仅仅局限在“疼痛”方面,当然,之所以称为“疼痛学科”,是因为这门学科最初是因为解决“疼痛”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是以解决“不好处理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门新兴学科。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世界疼痛大会已经将“疼痛”做为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在一些慢性疼痛病人中“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有些顽固性的疼痛靠传统的临床科室是很难解决问题的,疼痛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互相渗透,涉及到医学领域与疾病种类繁多。为提高临床疼痛诊疗水平,更好地为病患解除疼痛,早在 2007 年 7 月 16 日卫生部签发了《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对占人口 30%左右的各种慢性疼痛患者,则是极大的福音。     “神经微创介入镇痛术” 是疼痛科的镇科之宝,常被称为“一根针眼里的手术”,微创里的微创。微创介入性疼痛治疗实际是处于内科的药物疗法和外科的手术疗法之间的一种微创疗法,此技术可使病人减轻药物疗法所带来的副作用,免除开刀之苦。利用介入性疼痛治疗,可以解决临床上很多疼痛问题,如慢性顽固性腰腿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癌症引发的各类疼痛等。在正确的诊断之后,找出诱发疼痛的病根所在,运用高精准的影像定位,在靶目标处注射药物或利用激光、射频热凝器及冷冻探针等手段,对引起疼痛的病变神经进行阻断或毁损,以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不是如人们平常所说的“封闭治疗”,治标不治本。阻断疼痛的传导途径,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顽固性的、神经源性的疼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与大家分享几个疼痛门诊治疗案例:     患者王**,男,54岁。主诉:左侧肩背部疼痛5年,疼痛剧烈,夜间休息受限。查体:颈椎旁压痛+,左侧肩胛骨内侧缘压痛+,冈上肌压痛+。辅助检查显示:诊断:颈神经后之痛。处置:超声引导下颈4-7小关节阻滞,共计阻滞二次,缓解80%,患者要求继续口服药物巩固治疗。     患者于**,男,49岁。主诉:右侧颈肩部不适伴大拇指麻木2月。查体:颈椎棘突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辅助检查显示:颈椎退行性变,C3-7间盘膨出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处置:超声引导下行颈5.6神经根阻滞术,共计四次,患者症状基本缓解。     患者赵**,女,53岁。主诉:左侧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半年。查体:肱二头肌间沟压痛+,喙突+,Lifft-off+,疼痛弧+,外旋抗阻+。辅助检查:左侧肩关节冈上肌损伤可能性,肩周炎改变。诊断:肩袖损伤,肩周炎。处置:超声引导下肩关节注射+喙突下滑囊注射+肩峰下滑囊注射+肱二头肌沟注射,共进行四次,患者症状基本恢复,嘱其继续功能锻炼,恢复肩关节功能。     患者孟**,男,62岁。主诉:右下肢疼痛麻木5年,活动后加重,休息卧床可好转。查体:腰椎及椎旁压痛+,直腿抬高+,梨状肌压痛+,第一足姆背伸肌力IV级。辅助检查显示:腰椎退变,L4-5,L5-S1间盘突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处置:选择性L5神经根阻滞,共计治疗三次,患者症状基本恢复。     患者郑**,女,63岁。主诉:带状疱疹后刀割样疼痛3个月。查体:右侧5.6肋水平片状色素沉着,触诱发痛+, VAS8-9分。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处置:超声引导下T5水平胸椎旁阻滞+T4.5.6肋间神经阻滞,共进行五次,患者症状基本恢复。     患者张*,女,32岁。主诉:心慌气短,睡眠不佳,月经不调,全身多处游走性疼痛。查体: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处置: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隔天一次,共计治疗六次,症状基本改善。     如果您或者家人正在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请及时到凌源市中心医院门诊楼六楼疼痛门诊就诊,让我们携手消除疼痛,乐享人生。 咨询电话:0421-7951525                   王 艳
肾结石不疼是痊愈了?错!可能是石头变大了       肾结石发威疼起来能要人命。但不再疼的肾结石是不是就没事儿了呢?别大意,结石病情轻重与疼痛并不成正比。随着结石的逐年增大,病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重。     对结石置之不理 或引起肾衰竭     肾结石,是一种泌尿系统结石疾病,临床上非常多见,就是俗称的石头长在了肾脏里,包括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肾结石疼痛,通常是结石梗阻尿路,致使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出现绞痛。     肾结石疼痛多表现为钝痛或绞痛,常位于肋脊角、腰部或腹部,多呈阵发性,通常被称为肾绞痛。急性发作时,严重者感觉如刀割。一般情况下,如果病人疼得在地上打滚,异常痛苦,脸色惨白冒冷汗,应该立即解痉止痛。此外,由于石头损伤肾脏或输尿管,患者往往伴有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对于肾结石,如果不积极治疗,很可能引起尿路感染。长期的肾结石可能还会导致尿路狭窄、尿路梗阻、尿路感染等,进而发展成肾积水、肾功能衰竭,甚至最终走向尿毒症。     结石含有大量的钙质,不管是腹部B超还是CT,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专家表示,除结石大小在5毫米以下的,可采取解痉止疼药物+大量饮水适度运动的保守治疗外,大部分肾结石主要有三种治疗手段。即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手术、输尿管镜手术。     其中,体外冲击波碎石,顾名思义是在体外,利用电震波发生器产生高压将结石崩解成细沙粒状,随尿液排出体外,适用于输尿管各段结石及肾内结石,结石大小不超过2厘米。     疼过的结石变安静 未必是好事     肾结石不发作时,患者跟正常人一样。但不疼,却不代表没事,结石病情轻重与疼痛并不成正比。     肾结石初期,大多数患者都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随着结石的不断增大、增多,长期刺激肾脏黏膜,就会出现炎症、感染等情况。加之长久的结石堵塞,输尿管积水扩张,继而还会出现肾功能受损,甚至肾脏萎缩,功能受损等。有些患者还可能因长期刺激,导致肿瘤的发生。     疼过一次,后来不疼,就不用管了?专家介绍道,临床有近一半的患者持有这种心态。其实,不疼并不代表结石已经排出,随着长久的阻塞,输尿管因积水而扩张,疼痛感反倒减轻了。像这样“安静”的肾结石,坑了不少病患。     专家提醒,痛过一次不再痛的结石患者,并不意味着好了,随着结石的逐年增大,病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重。因此,出现肾结石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复诊和治疗,确保没有结石并发症发生。     这些坏习惯 让石头生出来     肾结石是由晶体(草酸钙、磷酸钙、磷酸氨镁、尿素)和基质(氨基己糖等蛋白质)组成。肾结石的形成是由于某些因素造成尿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析出结晶并在局部生长、聚积,最终形成结石。     肾结石发病人群比较广泛。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难逃此劫,什么原因?从结石的成分就不难看出,它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贪吃、不爱喝水、不喜运动、常饮浓茶咖啡等,可能诱发结石病。     摄入过多草酸 约67%的肾结石源于草酸钙,因此,经常吃谷物、浆果、绿叶菜、咖啡等草酸盐含量高的食物,草酸很容易沉淀在尿液中。专家指出,草酸本身对健康影响不大,但结石高危人群要限制摄入。例如,有肾结石家族史、肥胖、甲亢、痛风、尿路感染、梗阻、长期卧床等人群。     不爱喝水的人 由于工作忙或者本身就不爱喝水,导致全天饮水量不足,造成排尿量减少、肾脏尿液浓度增高,容易析出结晶,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专家指出,多饮水是肾结石最简单、最确切、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大量喝水有助于稀释尿液,使得尿液中的钙离子和尿酸等物质不会过于饱和,防止形成尿液中的结晶和肾结石。”     喜食油腻的人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鱼大肉、啤酒、油炸辛辣等口味重的各种高嘌呤美味让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高油脂、高糖、高盐不仅因脂肪量超高,减少肠道中的可结合钙,增加尿钙诱发结石;肉制品还可增加体内尿酸,降低柠檬酸水平,导致尿酸浓度升高超过体内平衡量,解析出结晶核,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专家指出,合理饮食很重要,因60%结石患者体内缺乏柠檬酸,可适量摄入柑橘类水果或无糖添加的橙汁、柠檬汁、青柠汁等补充柠檬酸;50岁以上人群建议多吃含钙食物。     懒得运动的人 不少人伏案工作整天长时间坐着,严重缺乏运动,加之肥胖,会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专家建议,工作期间定时起来走动,并根据自己的年龄和体质情况,选择适合的锻炼方式,肥胖症要适度减肥。(钟艳宇)
饭后做这些运动 不消食还容易胃下垂       有人认为饭后应该不能马上运动,安静休息才是养生之道。不过,也有人认为饭后立马运动有助于消化,防止脂肪堆积。吃完饭后到底宜静宜动?专家说了,饭后做这几项运动,不仅不能消食儿,还容易引起胃下垂。   我们的胃为什么会下垂?   首先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什么是胃下垂:正常人的器官在体内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胃也是如此,它悬吊在膈肌之下,通过与其他脏器之间的韧带来固定,由腹肌和腹内压在下面支撑。胃的正常位置是依赖于这些因素,所以胃发生下垂就是因为这些因素不能够发挥作用了,比如膈肌悬力不足、脏器支持韧带松弛、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胃张力低下等。   但是,当人站立,胃的位置就会下降。当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这就是医学上通常所指的胃下垂。此外胃下垂不仅仅指胃低于正常的腹腔内的位置,还必须有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减弱导致的张力低下。   饭后这样运动 胃顶不住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当固定胃的正常生理位置的因素不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可能引起胃下垂。除此之外,个人体质、体力、运动、手术等因素也同样可能引起胃下垂。它的易患人群主要是瘦长体型、久病体弱者、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者。   在人们进餐后,消化系统的血流量会增加从而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当我们进行轻的体力活动时,对胃的血流供应影响不是很大,但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血液又会进行重新分配,使四肢以及躯干肌肉的血液增加,导致胃肠道供血不足,胃的蠕动便会减弱,消化吸收变差,使胃的负荷增加,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垂降。   那么,有哪些运动容易引起胃下垂呢?跑步是大家普遍热爱的运动,但我们饭后跑步时,会因为身体的波动而不断牵拉固定在胃的韧带,并且此时胃是处于负荷状态的,久而久之就会使胃带松懈,导致胃下垂。   所以在饭后,我们要尽量避免进行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剧烈运动,保护好我们的胃。   出现5类症状 至少是中度胃下垂   通常情况下,当发生胃下垂时,胃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胃肠动力不足和消化不良的症状。对于大多数轻度的胃下垂患者来说是没有明显不适的,但中度以上的胃下垂患者就可能出现: 1.上腹饱胀感:患者会感觉肚子有坠胀感,而且腹胀可因餐后、久站、劳累等加重,平卧可缓解; 2.腹痛:主要是隐痛,持续时间较长且发作频繁,常发生在餐后,一次进食过多或活动可使疼痛加重; 3.恶心呕吐:通常因为吃饭后活动引起,进食过多也会使症状加重; 4.便秘:多为顽固性,可能由于同时伴有横结肠下垂导致; 5.消化系统外症状:胃下垂患者因为该病导致营养摄取不足和精神负担加重,所以常伴有消瘦、乏力、低血压、心悸、头晕等症状。   通常来说,一旦患上胃下垂是不能够自愈的。且对于胃下垂,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胃下垂患者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重自身的调整,主要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以及改善饮食习惯来缓解:   比如,多吃有营养、易消化、体积少的食物,少吃冷硬、有刺激性的食物,这样可以减轻对胃的刺激和负担,从而改善症状、防止病情加重;此外,餐前散步,餐后平卧休息可有效缓解胃下垂症状;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肌力,患者可通过全身锻炼如太极拳、保健操、游泳等,腹肌锻炼如腹壁运动、仰卧起坐、腹式呼吸等来加强自己本来松弛的肌肉,这样对改善病情有很大帮助。  刘心娟
母乳喂养周:保护母乳喂养,共同承担责任   2021年8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母乳喂养,共同承担责任”,旨在倡导和推进家庭、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共同承担保护母乳喂养的责任,为哺乳母亲创造支持条件,确保母乳喂养顺利实。我院妇产科围绕今年主题组织了宣传活动,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下面科普一下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婴幼儿喂养方 母乳喂养是实现婴儿正常生长发育、保持健康状态的最佳方式。母乳是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必需的食物,是一种成分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强大、适合婴儿消化器官发育成熟的天然膳食,其中的每个组分都可单独或结合起来发挥健康效应,因而是子代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建立、机体代谢,乃至终身健康的基本保障。新生儿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及其功能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母乳为这一过程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母乳喂养则是实现婴幼儿正常发育生长的最佳路径。婴幼儿时期的营养问题可能会导致儿童不可逆转的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近期表现为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远期后果为影响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殖能力及患慢性病的风险增加。 婴幼儿出生后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是儿童营养的重要基础。WHO推荐的婴幼儿最佳喂养方式为从出生到6月龄的纯母乳喂养,此后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同时自婴儿6月龄开始,及时、合理、适量且安全地添加辅食和进行辅食营养补充,以满足婴幼儿的营养需求。 母乳喂养对孩子、母亲、家庭及社会均有益处 1、对孩子而言:①母乳中含有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能为孩子提供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而且更容易消化吸收。此外,母乳的成分及比例是可以随婴儿的月龄增加及生长需要而相应变化的,与宝宝的成长同步,可以适应宝宝不同时期的生长需求,与宝宝的需求完全匹配。它可以为6个月以下的孩子提供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半岁到1周岁的孩子提供一半的营养,为 1-2周岁的孩子提供三分之一的营养。②母乳卫生、健康,且含有许多抗感染的物质,可以保护儿童免受包括腹泻、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且不易患糖尿病、心脏病、湿疹、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过敏性疾病。③母乳喂养可增进孩子和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并给予孩子温暖和关爱。母乳喂养可增强孩子大脑发育、视觉发育和视力。 2、对母亲而言:①母乳喂养可以促进产后尽快康复,宝宝吸吮刺激催乳素产生的同时,也促进缩宫素的产生,可以促进恶露排出及子宫恢复,减少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②降低母亲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雌激素是乳腺癌发生、演进的重要刺激因子,而孕激素则可能是一种保护因素。哺乳可能通过延长孕激素保护作用的时间,相应地缩短雌激素刺激作用的时间,从而降低乳腺导管细胞发生恶变的风险。③有研究显示,母乳喂养不仅可降低妈妈将来绝经后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还有利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恢复,降低后续糖尿病发生的风险。④泌乳会帮助身体消耗脂肪利于产妇更好地控制体重,尽快恢复正常身材。 3、对家庭、社会而言:①母乳喂养是经济、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完成。②人工喂养相较于母乳喂养会导致更多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水、空气和土壤污染。 母乳代用品可以替代母乳吗? 随着二胎生育政策的实施,母乳代用品促销、高龄孕产妇剖宫产率偏高、母乳喂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对“准妈妈”母乳喂养的选择产生了不利影响。母乳代用品是指市场上经常见到的婴儿配方食品,包括乳制品、食品和饮料,以及一些瓶装辅助食品、奶瓶和奶嘴。添加了各种营养成分的母乳代用品,与母乳营养成分、母乳味道十分接近,这样就很容易把人们带入喂养的误区。同时,过早使用安抚奶嘴、奶瓶,会影响宝宝牙齿和嘴型的发育与母乳相比,母乳代用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差别无法改变,奶粉中还缺乏母乳中存在的天然抗感染因子和生物活性因子。
你对胆固醇了解多少 很多人谈胆固醇色变,认为它是多种疾病的“始作俑者”。其实,胆固醇是把双刃剑,对身体有利有弊。近日,美国心脏学会专家解答了大家最关心的5个问题,以提醒注意。 问题1:胆固醇对人体重要吗?胆固醇本身就是一种营养物质,人体每个细胞的合成都需要它,性激素等多种激素和胆汁的合成也需要胆固醇,它还有助于肝脏制造出加工处理脂肪所需的酸。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心脏病学教授尼尔·斯通就表示:“大家不要将胆固醇视为洪水猛兽,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不会威胁健康。建议从20岁起,每4~6年到医院查一次胆固醇水平,并进行相关体检。” 问题2:胆固醇还有好坏之分?胆固醇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本身不能溶解于血液,必须依附在脂蛋白上才能从周边组织进入肝脏,并在肝脏中被分解代谢、排出体外。人体内的胆固醇可通过载体分为两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认为只有它才能完成上述运送任务,因此被称作“好”胆固醇,可降低心脏病等心血管病风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把胆固醇运送至动脉,容易造成胆固醇在血管内堆积,增加心脏病风险,所以常被称为“坏”胆固醇。 问题3:我应该担心食物中的胆固醇吗?美国心脏学会专家彼得森表示:“饮食中胆固醇的来源同样也是饱和脂肪的来源,如果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量,饮食胆固醇摄入量也会随之降低。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可在4~6周内改善“坏”胆固醇水平。《饮食胆固醇指南》强调,健康饮食比关注特定胆固醇更实用,建议少吃高脂肪食物,在饮食中增加蔬果、全谷物、低脂或脱脂乳制品、深海鱼的分量。” 问题4:吃鸡蛋会升高胆固醇吗?一个鸡蛋黄约含有169毫克胆固醇,很多人因此弃之不食。彼得森表示:“鸡蛋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你完全可以食用,但建议每天只吃1个。”尼尔·斯通认为:“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可摄入的鸡蛋量也不同,有些人一天吃两个鸡蛋,胆固醇也不会升高,有的人吃两个鸡蛋,胆固醇则会升高50%。如果早餐已经吃了1个鸡蛋,午餐和晚餐就要相应地减少含胆固醇食品的摄入量。” 问题5:高胆固醇会遗传吗?高胆固醇血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的,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原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另一类是继发性的,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药物性高脂血症等。如果一个人很年轻就被高胆固醇血症盯上,可能就是家族性的,该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若家中有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他直系亲属也应重视,建议积极运动、戒烟限酒、少吃高脂肪食物、遵医嘱服药和治疗。    摘自《生命时报》
“输液通血管”隐患多,这些副作用需警惕   有的中老年朋友认为,血管堵了,定期输液可以软化血管,从而把斑块化掉。这种说法是没有完整的、准确的科学论证和临床实验证明的,而且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诱发心力衰竭。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减退,有的患有心脏基础疾病,大量快速的静脉输液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严重的话可能危及生命。 损伤肝肾。进入人体的药物,绝大部分是经过肝、肾代谢排出的,无故输液用药增加了肝肾的负担,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受损。 过敏反应。很多药物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有的甚至会在短时间内引发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可能有人会说,我输了液后,真的感觉身体变好了,这怎么解释?其实这可能是心理安慰剂的作用,也就是自己心里有个强烈暗示,觉得这个东西有用,可能它就真的有用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人靠血黏度检测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动脉硬化和斑块 是不准确的,还需分析血液里面的其他指标,比如血糖高不高、血脂高不高。比如有的人血脂很高,他的血抽出来后放置一会儿就会分层出一大半像油一样的物质,这种可能就是血液比较黏稠。有明确的动脉硬化的病人,应规范用药治疗,比如他汀类的药物。有些人的高胆固醇是源于遗传基因突变,引起家族性的高胆固醇综合征,可能比正常人高出4~5倍,这类人群或许二三十岁就可出现严重的动脉硬化。像这样的特殊情况,单纯靠药物不能控制好,就需打一些皮下针,大概两周打一次有比较好的效果。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过量饮酒吸烟。   蒋  峻
家庭用药九大误区   1、时间错位。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这样白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正确服法是:一日口服2次的药,应每隔12小时1次;一日口服3次的药,应每隔8小时1次。 2、药量过大。有人误认为服药量越大效果越好,便随意加大剂量。超量服药,易引起中毒,尤以小儿、老人为甚。通常医生所给定的治疗既可获得良好疗效又较为安全。 3、药量偏小。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的毒副反应,以为采用小剂量比较安全。殊不知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4、时断时续。因为忙而时常忘记服药的人很多。要知道,药物能否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是否保持恒定浓度。若不能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将难以控制病情。 5、疗程不足。常有人服药两三天后,见病症已缓解便停了药,结果迁延时日,导致复发的第二次病情更加严重。其实药物治疗需要一定时间,一般病情的疗程多在3至7天,一定要按医生的规定完成服药疗程。 6、当停不停。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应及时停药,否则时间长易引起毒副反应。 7、突然停药。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若确需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进行,切忌擅自停用,以免产生停药反应。 8、换药随意。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若因看不到疗效而随意换药,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9、小儿用成人药。由于小儿肝、肾等发育尚不完善,解毒功能很弱,故服药时需了解药物的性质及注意点。
手脚发麻是脑血栓前兆?教你如何正确防血栓! 三高患者及高龄人群 血压、血糖、血脂的增高都会导致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最终形成脑血栓。 吸烟人群 吸烟摄入的多种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膜,使血液粘稠度升高,增加脑血栓形成的机会。     久坐、缺乏运动的人 连续4小时不移动身体,血液流通速度减慢,就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超重或肥胖人群 体重超标的人群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脑血栓形成的风险也相应增高。 以前得过血栓性疾病的人 有过血栓疾病史的人,由于血管内膜已经有损伤,随时间推移,复发的风险随之增加。 脑血栓有4种早期信号 脑血栓前期一般是有迹可循的,生活中留心这些早期信号,能帮助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伤害:   1、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的常见前兆症状之一,“三高”及高龄患者要特别注意。如果频繁出现,尤其与体位、头位变化无关的眩晕,就要警惕脑血栓的风险。 2、偏侧肢体无力 单侧手脚麻木、无力是脑血栓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出现不能用筷子夹菜、系扣子无力、走路时向一边倾斜等情况时,要注意脑血栓形成的可能。 3、口眼歪斜、说话含糊 脑血栓会造成面瘫,导致口角歪斜;脑血栓会导致“球麻痹”,表现为言语含糊、喝水时呛咳等情况。 4、视物模糊 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单眼发黑等看东西不清楚的情况,也要警惕脑血栓发生的可能。 以上症状可能单一发生,也可能同时出现。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说,一旦出现突发的相应症状,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最快时间内就诊,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 做好几件事,血栓不上身 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应重点防控好危险因素,尤其是遵守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控制好三高指标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要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或过度疲劳,应坚持按时服药、定期门诊检查,以达到控制好指标的目的。 2、增加锻炼 运动能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不要因为天气寒冷就停止运动。上了年纪的人更要注意,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做到劳逸结合,以散步、打太极拳等项目为宜。 3、饮食改变 人们要少食猪肝、猪心、蟹黄、鸡蛋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用豆类、玉米、小麦、苹果、西红柿、海带以及多种绿色蔬菜等食物。 4、限制酒精摄入 大量酒精进入体内,产生过量的脂质过氧化物,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提醒的是,高血压患者服了降压药后不能喝酒。因为饮酒可使血管扩张,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本身因药物作用而降到正常的血压会更低,容易引起突发性低血压,发生晕倒、跌伤等意外。    5、不吸烟 吸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易引起脑动脉硬化斑块处血栓堵塞。     6、避免情绪激动 情绪突然激动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使末梢动脉收缩,血压骤然升高。那些脑血管已有病理改变者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很容易脑血管破裂,导致中风。因此,遇事不怒,心胸开阔,避免过度兴奋与悲伤,对防止中风发生很重要。
肾脏疾病不分年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需警惕     专家指出,肾病患者中有许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且他们有着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有人长期涂抹有美白功能的化妆品;有人长期服用减肥药;有人用保健品代替正常的饮食甚至长达10年之久;还有人为减肥塑形而过度运动,长期服用过多蛋白粉……     很多不合格的具有美白功能的化妆品里都含有汞,汞对肾脏具有毒性,长期涂抹含汞的化妆品很可能导致肾衰竭;减肥药、保健品、蛋白粉里可能含有大量未知的不利于肾脏的成分,长期使用会损伤肾脏,血肌酐会升高而罹患慢性肾小管间质病;不恰当的高强度运动,一些肌肉细胞会发生破裂,降解出肌红蛋白,肌红蛋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时,容易阻塞肾小管,症状较轻的会产生血红蛋白尿,严重的还会引起急性肾衰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12月9日发布的《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慢性肾脏疾病已上升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全国性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病患病率约为10.8%,按照中国总人口数量估计,中国患慢性肾病的患者约为1.5亿,但目前已知患病人数只有约1890万,占估测患病人数12.5%。     肾病患者年龄跨度很大,从婴幼儿到老年都有涉及,而且发病率非常高。虽然目前缺乏精确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鉴于很多慢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而且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些全身性慢性疾病最终都有可能累及到肾脏,所以年轻人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肾健康。 肾脏功能一旦发生问题,会影响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     肾脏的功能非常强大,一个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液多达180升,可以灌满360个矿泉水瓶,可最终排出的尿液只有1.8升,这就需要依靠肾脏的过滤、重吸收、分泌和精加工。“肾脏的过滤、重吸收、分泌和精加工功能保证了身体的容量平衡和电解质平衡,一个人即使一天不喝水也不会脱水,喝了很多水也不会水中毒,吃了很多咸的东西也能维持体内盐类物质的平衡,这都需要靠肾脏功能完成。”专家解释说,“因此,肾功能受损,会导致容量不平衡、电解质不平衡,毒素排不出去,内分泌功能失调。所以,得尿毒症的人会口唇苍白,面色黝黑。发白是因为贫血,发黑是因为体内毒素多,排泄不出。”     专家提醒,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比如蛋白尿、血尿、电解质紊乱等等,这是肾病特有的临床表现。但也有相当多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并没有这些临床异常表现,由于肾脏功能一旦发生问题,会影响全身,因此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感染、皮肤瘙痒、骨质疏松等全方位的问题,这时一定要做肾功能检查,避免发生漏诊和误诊。 早发现,早预防 那么如果肾脏出现问题,如何能够及时发现呢?     专家说,首先要关注自己尿液的颜色。正常的尿液颜色是无色到浅琥珀色,如果尿液出现可乐或葡萄酒的颜色,预示着肾脏将要受损或者已经损伤;如果尿液出现大量泡沫而且不容易消失,提示尿液里可能含有蛋白,可能是肾小球肾炎。     尿量的变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尿量过少也可能是肾脏出问题的表现。此外,还要关注身体的变化,如果出现身体水肿、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不明原因的疲倦、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也要考虑到可能是肾脏出现了问题。     得了慢性肾脏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减损健康寿命,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肾脏疾病,降低疾病发生可能。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呢?     专家建议,首先要培养合理的生活作息,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医学证实,熬夜的人糖尿病发生的几率更高。糖尿病容易引起糖尿病肾病,因此一定要尽量避免熬夜。     其次,要适当锻炼,注意不要运动过量。普通人不要去跑马拉松。马拉松运动员都经过了严格、规律、正统的训练,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跑马拉松,容易发生呼吸性碱中毒,肌肉劳损。锻炼要适当,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制定运动计划,不能过头,切忌健身上瘾,要循序渐进。     另外,还要注意科学饮食。科学和生活不分家。要吃传统的食物。少吃过度加工的食品,脱水蔬菜汤这样的快餐食品很不科学。凡是会造成身体营养问题的食品,最终都有可能影响到肾脏。吃野菜也是很危险的事情,很多野菜甚至含有毒素,受到污染的野菜更加不宜食用。     再者,还要避免暴饮暴食,拒绝高热量食物,控制体重。“七分饱,保平安。”20世纪的科学研究发现,在做体外培养细胞的实验时,往细胞培养液里加高卡路里试剂时,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就会下降。端粒酶是在细胞中负责端粒延长的一种酶,端粒长短和稳定性决定了细胞寿命,并与细胞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年轻人格外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高热量食物。现在有很多小孩子年纪很小却患上了高尿酸血症,与吃高热量快餐食品有很大关系。年轻时的饮食习惯,决定了未来的身体状况,所以要在年轻时把可能的诱发因素、危险因素、恶化因素都很好地控制住。     建议大家要养成低盐清淡的饮食习惯。盐多了血压不好控制,血压高了反过来伤肾,会得高血压肾病。所以要吃低嘌呤饮食,食用优质蛋白。如果有原发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狼疮、紫癫等,为了保护肾脏,一定要积极治疗。系统性疾病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最终都会伤及肾脏。     最后,还要戒烟戒酒,避免乱用药。所有药物对肾脏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听从医嘱,合理规范地服药,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规避的。     专家表示,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但知晓率较低,加强慢性肾病的知识普及,做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病。很多年轻人在体检时会忽略对肾脏的检查,这是需要纠正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才能真正意义上延缓或杜绝后边终末期肾病透析的问题。     摘自《人民网》
上一页
1
2
...
5
凌源市中心医院

地址:辽宁省凌源市市府路西段75号
总机:0421-6823031
急诊:0421-7951795

微信公众号

关注移动官网

页面版权归 凌源市中心医院所有 地址:辽宁省凌源市市府路西段75号  急救电话:120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锦州  辽ICP备18014816号-3